日前,解放军苏35在南海上空对澳大利亚P-8A巡逻机实施拦截,直接甩出照明弹警告。这已经是两年内澳军机第三次被"亮灯",堪培拉除了发声明抗议,连飞行员墨镜都没来得及配。
澳大利亚张口就是"不安全操作",闭口就是"专业标准",可他们P-8A跑到西沙群岛转悠的时候,怎么不提国际法?说到底,这就是典型双标——别人家门口的领空成了他们的"国际水域",我们的正当防卫倒成了"挑衅"。解放军说得明白,未经批准闯入领空,跟踪监视、警告驱离完全合法合规。
至于照明弹,西方媒体拼命渲染"致盲风险",却绝口不提咱们2017年就公布过的《空中相遇规则》。把导弹诱饵开发成警示工具,恰恰体现战术创新。就像歼16那次经典拦截,在F-22头顶翻个跟头同时锁定双机,用实力告诉对方:隐身战机不是通行证。
看看时间线就更清楚了:2024年对加拿大、2025年对美国、现在又对澳大利亚...为什么这些国家总要往别人领空凑?说白了,某些势力始终抱着冷战思维,把侦察机当移动监视器。宋忠平说破真相:F-22都要贴到可视距离侦察,这哪是"自由航行",分明是战略试探。
不过咱们的应对越来越有章法。从最初伴飞警告,到照明弹警示,再到歼20与F-35的隐形对决,每个动作都在升级应对方案。特别是南部战区发言体系日益成熟,每次事件两小时内必有回应,既守住法律底线,又掌握舆论主动。
要说最打脸的还是澳大利亚。自家直升机在联合国任务期间都被警告过,现在还敢往敏感海域钻。与其抱怨照明弹刺眼,不如问问国防部:为什么总让自家飞行员当挑衅行动的炮灰?
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